• 臺北漢唐中醫診所 中醫師
  •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院區中醫科 住院醫師
  • 漢唐經方學堂 2017年期
  • 瑞和中醫診所 中醫師
  • 義守大學學士後中醫學系
  • 長庚大學醫學生物技術暨檢驗學系

許多人謂中醫非醫學之主流,認為各家紛紜的見解相互牴觸,缺乏一致性;各類藥材難以對應特定疾病,缺乏特異性;在治療過程中,相同方藥往往出現不同結果,使得後人在開方時瞻前顧後,缺乏再現性。於是其人言道:中醫不科學!對中醫能否治療疾病感到存疑。事實上,世人認知的「科學」是來自西方科技日新月異的思維,當電腦斷層掃描達到640切的精密度,終於發現左側枕葉出現動脈血栓,卻在取栓手術後出現癲癇,神經外科醫師用了一句「這是大腦不正常放電造成」,以一些抗癲癇藥物來總結此人往後的餘生,那麼,這樣的西方科技對於「疾病」和「人體」又真正了解多少呢?又怎能以西方科技的角度來侷限中醫、否定中醫?

吾從業未滿一載,有幸于學生時期得老師的教誨與學長姐提攜,在百家爭鳴的中醫圈中,踏入倪氏經方之門。學校的師資和教材皆是形,死背活記藥物性味和傷寒條文後,面對病人時,仍是不知所措、無所適從。在學校外,中醫門派眾多,有些門派艱澀精微,多是強調「形而上」的境界,譬如要有「氣體流動」的覺受,抑或是「指下明朗」的宏觀;更甚者,必須在輕微的肌膚觸診下,試圖去「看見」肌理紋絡的異常,以此為依歸進行治療。這些事物並非妄談,但具備其條件者少之又少,許多醫師或學生慕名而往,卻在依樣畫葫蘆後不得其要領,蹇澀而去。倪海廈老師所傳承之經方恰恰相反,將中醫化繁為簡,在理解人體生理模型,並了解各臟腑間氣、血與水循環,即能領會前人在方劑使用上的奧義。

猶記得門診有位三十餘歲男性,主訴是腸胃腹脹不舒,前面醫師處方以參苓白朮散、香砂六君子等,症狀時反覆。望其臉色晦暗、下眼瞼腫且黑,胃口不佳、早起尤甚,夜尿數次,曾被西醫診斷為尿崩;脈細弱。我認為只要能恢復腑陽,氣血津液增加,就不會繼續透支腎氣,如同金匱虛勞篇的方義;最後予以小建中湯的加減。回診後,患者腹脹改善、夜尿減少、胃口也增加了。對醫師來說,受限於疾病的病名、或條文中的症狀描述,在治療時反而不見其「人體」,處處掣肘。遵循倪老師的經方原則,無須拘泥紙上字句,重神而不重其形。如同中藥材的便民性,有些藥材俯拾即是;凡夫俗子亦可體悟中醫,因為中醫就是生活。

對民眾而言,受限於西方醫學診斷的數值、或影像學的判斷,反而對於自己是否真正健康失去警覺。倪老師創立「健康人的標準」,以此標準來評斷這個治療是否讓身體更健康。例如使用中藥治療癌症後,雖然癌細胞猶在,但是睡眠能一覺到天亮、身體無不適;和使用化療治療癌症後,癌細胞變得極少,但是你無法進食、無法入睡,哪一個更加健康呢?我曾為長庚醫院的醫檢師,在年輕時總想著:應該不會有比這個更少誤差的儀器了!踏入中醫之門後,始驚覺多少日子受到標準數值的蒙蔽,而忽略眼前真正的「人」。是的,醫師治療的是人,而非治療疾病。高山仰止,景行景止,倪老師對中醫的博大精深,將是我們窮其一生都難以追企,必須更加努力學習的目標。